醬香型白酒的 “12987” 工藝是傳統大曲醬香酒釀造的核心工藝,因流程復雜、周期長、技藝精湛而被譽為醬香酒品質的 “密碼”。這組數字分別對應釀造過程中的關鍵環節,具體含義如下:
1. “1”—— 一年一個生產周期
醬香酒的釀造從原料投入到成品出廠,需經歷完整的一年時間。整個周期涵蓋了投料、蒸煮、發酵、取酒、儲存、勾調等全流程,是所有白酒中生產周期最長的工藝之一。
2. “2”—— 兩次投料
一年周期內僅進行兩次投料,且投料均選用當地優質紅纓子高粱(粒小、皮厚、耐蒸煮,富含支鏈淀粉),輔以小麥制成的高溫大曲(作為發酵劑)。
第一次投料:每年重陽節(農歷九月初九),稱為 “下沙”(“沙” 指高粱),投糧量占總投料量的 50%,經潤糧、蒸煮后攤晾,加入大曲發酵。
第二次投料:一個月后(農歷十月),稱為 “糙沙”,投剩余 50% 的高粱,同樣經過蒸煮、攤晾、加曲后,與第一次發酵后的物料混合,入窖發酵。
3. “9”—— 九次蒸煮
兩次投料后,原料需經歷九次蒸煮:
下沙、糙沙各蒸煮 1 次;
后續每輪次取酒前需蒸煮 1 次,共 7 次取酒,對應 7 次蒸煮;
總計 9 次蒸煮。蒸煮的目的是讓高粱充分糊化,便于微生物分解轉化,同時激發原料中的風味物質。
4. “8”—— 八次發酵
每次蒸煮后,物料需入窖池(用紫紅泥封窖,隔絕空氣)進行發酵,共 8 次:
下沙后發酵 1 次;
糙沙后發酵 1 次;
七次取酒前,每次蒸煮后各發酵 1 次,共 7 次;
總計 8 次發酵。發酵過程中,窖池內的微生物(如酵母菌、乳酸菌等)將高粱中的淀粉轉化為酒精和風味物質(酯類、酸類等),是醬香酒香氣形成的關鍵環節,每次發酵周期約 1 個月。
5. “7”—— 七次取酒
從第三次蒸煮開始,進入取酒階段,共進行 7 次取酒(分別對應 3-9 次蒸煮后),每次取酒時間間隔約 1 個月:
1-2 輪次酒:酸澀感較重,度數高,用于調味;
3-5 輪次酒:香氣濃郁、口感醇厚,是醬香酒的主體;
6-7 輪次酒:苦澀味明顯,醬味突出,增加酒的后味。
七次取酒的基酒風味各異,需分別儲存 3 年以上,再經勾調形成成品酒,最終呈現醬香突出、優雅細膩、回味悠長的特點。
總結
“12987” 工藝是醬香酒區別于其他香型白酒的核心標志,其復雜流程和漫長周期,使得原料中的風味物質得以充分轉化和積累,最終造就了醬香型白酒獨特的香氣層次和醇厚口感。市面上優質醬香酒(如茅臺、郎酒等)均采用此工藝,也因此被視為高品質醬香酒的 “身份證”。